上学的时候看过阿甘正传,当时没有深刻的理解电影要表达的含义,今天吃完饭后,来了兴致,和家人一起又看了一遍,果然,人只有经历的多了,会有不同的感想,心有感悟,所以想写下来跟朋友们分享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阿甘真的很实在,他是常人眼中的弱智和白痴,智商只有75,但他天性善良单纯,加上后天的努力,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就算作为一名正常人,可能一生也难以达到这种高度。很容易让人想到一句话,“傻人有傻福”。阿甘有点像射雕里的郭靖,并不真傻,只是比较“资质愚钝”。智商较低,但是情商不低,正因为如此,他把自己有限的智商都花在了正在做的事情上。全神贯注,全力以赴各个击破,不以旁人的眼光所动摇,所以做什么都一帆风顺。因为他有这个特性,才屡屡成功,至于他当年没有死于越南战场,实在是万幸中的万幸,不是每个傻子都有这么好的运气的。如果100个像阿甘这样的傻子跑去越南战场,估计能回来的不到两三个,巴布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他跟阿甘一样傻,但是他死了。傻人有傻福是因为他们专注并且不容易引来别人的算计,其他方面还是要看天意。所以中国人很早就说“难得糊涂”,经常装装糊涂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,但至少可以趋吉避凶。故事中的珍妮是个反例,智商正常但是想得太多,一直被困在自寻的烦恼中走不出来,其实人只要离开了家,就等于有了第二次生命,童年过得怎么样,并不重要。想太多、看不开,自然把智商分散出去了,到头来一件事都做不好,最后把自己给害死了。虽然电影里没有交代她到底是死于什么病,不过我想应该是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病痛,又是吸毒又是纵欲,整日郁郁寡欢,直到快死的那段时间,她看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,还是心中充满仇恨,如此不可自拔,英年早逝也是情理之中。我看到影评中有很多网友评论说,如果自己有个像阿甘一样的朋友,肯定会好好珍惜。这未免不太现实,真有个阿甘这样的人做你的朋友,你不一定能发现他的好处。更遑论遇到那些大智若愚之人,因为你们只会关心对方是不是有趣,是不是对自己够好,而不关心对方是否值得深交。电影中能发现阿甘不同寻常之处的人,也只有丹中尉和那位等车的老太太而已。阿甘曾经是全国名人,接触过他的人成千上万。你确信自己有那万里挑一的识人眼光?阿甘有件事做得大错特错,珍妮屡屡走入歧途,他没有一次试图劝解,看到她跟别的男人走了,他也没有挽留,如果他能挽留一次,珍妮也不至于落到这个下场。当然,不是他不愿意,他心里是很想的,只是傻子的本性让他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后果。这种愚蠢的爱情还被观众冠以“真爱”的美名,这是真爱吗?看似挺唯美,挺感人,实则害人害己。类似的事情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场都在发生,做臣下的明明知道跟随的是个昏君,还要尽职尽忠帮他做蠢事,看似是忠心可表,实则愚昧之至,效忠了一个人,害尽了天下人,不值得提倡。所以这个电影最发人深省的不是阿甘,而是珍妮。阿甘在电影中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,他的故事是特例,无非就是告诉我们时常装一下糊涂是有好处的,我们的智商又不低,没办法像他一样理所当然地真正糊涂。并且阿甘的糊涂是有限度的,他的智商是75,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,并非真正的白痴,谁能恰到好处的只糊涂到那个层次?珍妮的故事却很普遍,所告诉我们的就更多了,作为一个女人,不要指望总有一个男人能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你的过错,而且还从不过问你做过哪些蠢事,因为你的男人不是傻子。就这点来说,他们之间的所谓真爱,也只局限于电影里,或者他们俩人之间,你不可能借鉴。这不是真爱难寻,只是你的要求太过分而已。像珍妮一样,很多人从小家庭不幸,长大就变成了愤世嫉俗,怨天尤人自暴自弃,其实有什么好沮丧的?既已长大成人出去闯荡,童年的事情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,这个世界有很多人都是从零开始,慢慢走向成功和圆满的。为了童年那几年所发生的事,影响到未来几十年的自己,实在得不偿失。珍妮的下场很惨,足以对所有童年不幸的人敲响警钟,这就是这个电影的意义所在。我体会到,无论智商如何,只要诚信做人,踏实做事,我们的生活同样会十分美好!
关注微信公众号「木小夭设计」,回复关键字“666”
免费领取一线大厂(BAT)产品的设计规范资源大礼包。
更多免费工具+实用教程尽在木小夭设计
